网站升级中

新闻网

学院开展“5·10思廉日”廉洁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三)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李其峰来源:纪检监察审计办公室点击数:696 次日期:2025-06-17

为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学院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确保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根据《2025品牌厚植年“清廉药院”廉洁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指引》(鲁药院纪发〔2025〕4号)文件精神,学院组织开展了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5?10”思廉日廉洁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考深刻的优秀文创作品,现展示如下:


《星火传家远》教学辅助党支部 王萍

      过几天就是父亲节了。每当提到父亲二字,父亲那朴实温暖的笑容、坚毅挺拔的身影,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姐妹心中涌起深深的思念。

年轻时,父亲参军离乡,奔赴风沙肆虐的新疆,刻苦训练、严于律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在部队担任报务员期间,他连续数日坚守岗位,即使身体不适、肠胃受损,也从未懈怠。就是这样一个身形消瘦的父亲,扛起了我们家的全部,为母亲和我们姐妹三个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父亲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廉洁奉公。他常说:“戈壁滩的石头,比人更懂得坚守?!蹦昵崾?,他背着密码箱穿越无人区,哪怕风雪交加、雪粒打在搪瓷缸上叮当作响,也从未耽误一条电报。转业后,他在药厂工作,守护着药品质量这条红线,对不合格产品一律退回,那些被他退下的药品,堆成了仓库里比雪山更巍峨的“廉洁丰碑”。有人笑他“认死理”,可我们姐妹分明看见,每当夜深人静,父亲轻抚那枚早已褪色的军功章,眼中跃动的星火比边疆篝火更明亮。

家风如盐,无声浸润血脉。生活中,父亲教导我们勤俭节约、不断完善自我;教我们劈柴、打扫庭院、料理家务;告诫我们不浪费一粒粮食,珍惜劳动者的辛勤;更要守住心中的分寸,不拿公家与群众的一针一线。父亲将军人的铁律化作生活中的絮语:“做人要像量杯刻度一样精准”“贪念是腐蚀灵魂的微生物”。这些话语在我们心中慢慢沉淀,酿成一汪清泉。

记得我入党那天,父亲默默将他珍藏的边疆红柳枝插入我的办公桌抽屉,就像当年他轻轻拂去界碑上的积雪。我们懂得,那是一份比任何奖章都珍贵的传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内心的标尺,比守住国门更需要勇气。

父亲的书架上摆着几本泛黄的书:《中国共产党党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鞠躬尽瘁 砥柱中流》《红旗谱》《长征》……这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也成了我们家风的指南。

从天山高原的军营到药厂的党委书记,父亲用肩上的五角星,点亮了我们姐妹胸前的党徽。后来,父亲的白发如戈壁滩的雪,在家族聚会时他依旧讲述边疆故事。他说:界碑会风化,但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不会;药方会更新,但初心不能变,廉洁奉公的良心不能丢。

而今,我们姐妹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着同样的精神血脉——如同戈壁滩上的红柳,根深扎入贫瘠的土地,却把最绚烂的花朵献给蓝天。我的女儿也在大学光荣入党,三代人用不同方式,守护着同一片精神星空。三枚不同年代的党徽,在家庭相册中交相辉映:父亲军装上的、我胸前的、女儿硕士服上的。它们共同见证了我们这个普通党员家庭对廉洁的坚守。这份守望不是枷锁,而是一股清泉,滋养着我们在物欲世界中永不枯竭的精神绿洲。夜幕降临时,我们仿佛看到父亲巡逻的身影与家中灯光交织,在岁月长河中,汇聚成一道永不熄灭的廉洁之光。


《家风如灯照我行》教学辅助党支部 张立云

我今年53岁,在学院工作三十多年。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一个家庭的风气,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在我们家,“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这些准则,早已融入生活点滴,成为我们全家人的行动指南。

小时候,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条件不宽裕。那时候,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常说:“东西不在多好,爱惜着用,就能用很久。”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接着穿。吃饭时,桌上永远不会有剩饭剩菜,掉在桌上的米粒,母亲都会捡起来吃掉,还念叨着“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成家后,我和妻子也把这种节俭的家风传承了下来。记得刚结婚那会儿,我们的工资都不高,妻子把家里的收支打理得清清楚楚,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我们很少在外就餐,周末就一起在家做饭,虽然简单,但吃得温馨又安心。家里的电器、家具,只要还能用,我们就不会随意更换。有一次,家里的电视机坏了,我想着换台新的,妻子却说:“找师傅修修吧,还能用,没必要浪费钱买新的。”后来,师傅修好了电视机,又用了好几年。

这些年,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收入也增加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衣服够穿就行,不追求名牌;外出吃饭,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打包带走。孩子们从小看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品质。记得有一次,双胞胎儿子上初中,学校组织活动,其他同学都穿着新衣服、名牌鞋,他们却穿着旧校服,我问他们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说:“穿得舒服就行,比这个没啥意思?!碧秸饣?,我和妻子都很欣慰,知道我们的教育没有白费。

除了节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也是我们家一直坚守的信念。我在工作中,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加班加点,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我常想,既然组织信任我,把这份工作交给我,我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妻子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家里的事情她总是默默承担,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也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儿子们上高中时,学习任务很重,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我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也教育他们要懂得奉献,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儿子们很懂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到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长,我们觉得特别开心。

家风,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坚持。这些年,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日子过得平淡却幸福。我常想,等孩子们将来成家立业,也要把这些道理讲给下一代听,让这盏家风的灯,一直亮下去。

《家传匠心育桃李,廉洁清风润杏坛》药品商贸学院党支部 王军

某深夜,我正在进行一次教研课题结题材料的整理。深夜中的绞尽脑汁使我更加感到疲惫,我忍不住伸个懒腰,以期缓解下身心的俱疲感。突然,父亲那把校准过米-8军用直升机旋翼的千分尺、母亲浸透墨香的铁算盘在台灯下交织出奇妙的几何投影。这些器物构成的四维坐标系,正悄然解析着廉洁品格的基因密码,如今正在我的书架上凝视着我的课题研究——两种看似无关的精密系统,却在精神维度构成奇妙互文。

父亲那本泛黄的《米-8直升机维护手册》,第217页折痕处记录着某年冬季特勤任务:某架米-8军用直升机因主旋翼0.8毫米的动平衡偏差导致异常震动,父亲带领地勤班组在-15℃严寒中连续工作数小时,用多组不同配重块进行动态调校,最终排故成功,保障了飞行安全。而这只是父亲这种“厘级误差零容忍”的职业习惯的一个缩影,父亲在空军部队中荣立三等功。这种严谨精神和职业操守在我的求学生涯以及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有了新的生命。米-8旋翼配重包里不同颜色的配重块,演化成了我的"师德配重模型":红色配重块代表教学创新加分项,蓝色对应师德失范减分项,金色象征重大育人成果。在时光的长河中,父亲于机库地面铺展检修图纸的画面,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一张张图纸,线条纵横交错,数据精准无误,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父亲对工作的极致追求。在岁月的悄然浸润下,这份严谨与专注,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演化成了我教育生涯中的《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它宛如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要坚守底线,不越雷池。例如,当某学生及其家长暗示我参加宴请帮助其办理评优评先时,我仿照旋翼动平衡调节流程启动处置程序:先"静平衡"(委婉拒绝)→再"动平衡"(师德师风及纪律红线)→最后"飞行测试"(学生满意度监测)。这种将机械思维转化为教育治理的实践,使我多年教学及学生管理投诉率为零。又如,我们教师在考评工作中,其中有一条纪律就是严禁在考评工作中随意打人情分。在一次学生技能鉴定考试的考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平时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也是学生干部,按照评分标准只能得中等分数。这时,有同事暗示我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给这个学生一个高分。这时,我想起了父亲的检修图纸,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了打分,并在课后向这位学生解释了扣分的原因,鼓励他继续努力。同时,我也在考评工作中强调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让师生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这份《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为我的教学工作划定了清晰的底线,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严谨规范的态度。

母亲担任企业会计的多年职业生涯里,她的“三源核对法”(原始凭证、台账记录、实物盘点交叉验证)对我影响同样深远。“三源核对法”在我的育人工作中,成为我守护教育公正、培育学生品格的重要法宝。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原始凭证,对应着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原始记录,无论是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还是参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点滴,我都力求做到详尽无遗。这些记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基础,更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理解他们成长轨迹的宝贵资料。我深知,每一个数字、每一次记录背后,都承载着学生的努力与梦想,因此,我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确保每一份原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台账记录,则是我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工具。通过定期更新学生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业进展、心理变化、家庭情况等多维度信息,我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每位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与需求。台账不仅帮助我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的精细化管理,也为班级整体氛围的营造、教育策略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倾听数字背后的故事,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实物盘点,在学生管理中则转化为对学生实际能力与成果的检验。无论是组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还是日常的学习成果汇报,我都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物”(即作品、成果)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效。这种“盘点”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也促使我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确保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三源核对法”教会了我一种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学生管理中,我始终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这种态度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也为班级树立了良好的风气,让廉洁自律、勤奋好学的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技工教育的漫漫征途上,父亲那把校准过米- 8军用直升机旋翼的千分尺、母亲浸透墨香的铁算盘,以及他们所承载的“厘级误差零容忍”的职业精神和“三源核对法”的严谨态度,如同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从“师德配重模型”的构建,到《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的制定,从教学创新到公平公正评分,从精细管理学生信息到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成果,每一步都凝聚着家传匠心与廉洁品格的力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在技工教育的舞台上坚守初心,以廉洁为笔,以匠心为墨,书写着属于技工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传承这份家传匠心,让廉洁清风在杏坛上永驻,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心怀家国的高技能人才,为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 ?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鲁ICP备19002624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155号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天路999号

电话:0538-8942576、8941676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

网站链接